广州论坛

免费发布信息
查看: 4789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为什么对他见死不救—旁观者效应

[复制链接]

13

主题

13

帖子

101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01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7-12-4 20:04:45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近段时间,新闻报道了很多“见死不救”的行为,社会掀起了一场关于
人性冷漠的大批判。事实上,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很深的心理因素,而不是
简单的人性冷漠。美国心理学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,就对这样的现象进行
了研究,起因则是当时震惊全美的“纽约Kity案”
1964年3月某天凌晨3点,酒吧女经理 Kitty在回家的路上被刺死,行
凶过程持续了半小时,有多达38人听到了她的呼救声,甚至还有人从公寓的
窗口目睹了她被刺杀的整个过程,但是没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帮助她,甚至没
人报警。这件事情被《纽约时报》报道后,舆论顿时一片哗然,大家都认为
这种“见死不救”是现代社会冷漠和麻木的表现。
这件事也引起了心理学家约翰·达利的注意,但是他却从心理学的角度
分析了这38个人“见死不救”行为产生的原因。他认为,这种心理源于旁观
者效应。按照人们的正常理解,当事件发生时,旁观者越多,受害人获救的
机会也就越多,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。当旁观者人数很多时,人们的责任感
被淡化了,人们会认为一定会有别人采取积极的救助行为,自己可以不用卷
入事件,可以事不关己地做个安安静静的旁观者。当在场所有人都这么想时,
就没有人会主主动采取救助措施,那么事件中的受害者被救助的希望就会非常
渺茫,这就是所谓的旁观者效应
如果事件发生时,周围只有一个旁观者,那么他就会强烈地意识到自己
的救济责任,从而采取积极的行为。达利将这种现象定义为“贵任扩散”
但是,如果当时有100个旁观者时,他所负的责任就只有1%,那么,旁观
者就会趋向于置身事外,不做任何行为,表现出一种冷漠
这样的心理学才靠谱
由此可见,所谓的“见死不救”并不是真的人性的冷漠,只是“旁
观者效应”在起作用。要解决这种“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”的现象,除
了对于人们道德、人性上的批评外,更应加强和鼓励“见义勇为”“乐
于助人”等道德品质的教育
同时,在目睹事故发生时,要勇于当积极救助措施的发起者。有实
验表明,在旁观者众多的情况下,只要有一个人大喊一声“帮忙”,或
者有一个人优先救助,那么其他人也会自发地加入救助行动中,这样,
受害者被救助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。
如此,方能创造“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”的良好社会氛围,有效减
少“见死不救”的发生概率。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广州论坛  

GMT+8, 2024-5-6 19:39 , Processed in 0.166322 second(s), 2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